传统文化向前 新兴国潮向后
这届年轻人,可能是被cue到最多的一群人。不同于80后、90后这样泾渭明晰的年龄划分方式,“这届年轻人”的妙处在于,只要觉得自己年轻,都可以归为此类。于是,对这个人群的画像也十分多元,比如,喜欢宠物,活在二次元,追逐传统文化,还打算在元宇宙挣钱……
不过,这可不是信口开河,以上都有调查数据支持。尤其是后两者:比如国风,2021年某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.77亿,18-30岁人群占比约七成;关于元宇宙,一项调查显示,93%的受访者,希望在元宇宙赚到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钱。
年轻人一手传统文化,一手元宇宙,传统文化向前,元宇宙向后,统一到“这届年轻人”身上,竟也毫不违和。
原因有两个:其一,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本就是面向未来的,才会在不同的时代被继承与创新,生生不息;其二,年轻人最大的共性,就是他们没有共性,喜欢A不意味着反对B,A和B在他们身上说不定还会碰撞出C。或许哪天,他们能给你在元宇宙里重建一次唐宋元明。
面向未来的传统,这一点故宫很有发言权。600年的紫禁城越来越青春,俨然已是“顶流”密码。自称“老单”的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,走出宫门后,走向更广阔的中国大地,还是那双布鞋,行走在中国的世界遗产地。这次,单霁翔带上了一个“万里少年团”。他说,一方面,面对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,有着“我们都是少年”的敬畏之心;另一方面,鼓励年轻人用自己的视角表达对世界遗产的看法,也为世界遗产文化的话题传播带来更多可能。事实上,世界遗产领域一直都关注年轻群体。自1995年开始,每届世界遗产大会同期举办一次世界遗产青年论坛,聚焦年轻人的关注和思考。面向全球的世界遗产教育项目、志愿者项目和各类奖项设置,也都将年轻人作为主要目标群体之一。
动辄千百年的世界遗产如何面向未来?之一,世界遗产的美本就超越了时间,我们跟着单霁翔的脚步,看到了洛阳的“五朝华服复原秀”、景德镇的“瓷之宇宙展”、扬州的“多米诺骨牌大运河”;之二,打开世界遗产的方式可以很时尚,我们在武夷山开森林交响音乐会,在庐山办诗词大会,在安阳殷墟表演无人机;之三,将世界遗产融入现实生活,以往的历史毕竟缥缈,走进世界遗产所在地的市井,体验世界遗产中的生活方式,古人的传统亦是我们的今日。怎么样可以让故宫文创年入10亿元?源头一定是博大精深的故宫文化,没有对此的深入研究,产品也就失去了活水与灵魂。
“元宇宙国潮”“元宇宙文旅”,似乎“新+旧”就能发挥“1+1>2”的功能。虽然看不懂,但我大为震撼。也许,元宇宙处在真正的大爆炸前夕,万一某一天就能炸出一个天翻地覆、眼花缭乱的新世界。但别忘了,宇宙的重建源于奇点,一种具有形成宇宙所有物质的势能。而这种势能,投射到传统文化,就是其之所以延绵不绝的价值所在。所以,能够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,在诞生之初就是具备阐释能力的高质量文化,否则热闹过后,它们都逃不过时间和人的大筛选器。
如果有一天,元宇宙里真的重建了唐宋,唐宋也只是一个代称,我们向往的,是唐的恢弘浩大、宋的清淡雅致。没有这个基础,只是把历史年表搬了上去,那就索然无味,甚至有点浪费公共空间。四方上下谓之宇,古往今来谓之宙。传统文化一定是面向未来的,元宇宙也不妨回头看看来路,毕竟无论如何,文化也好,宇宙也好,创造者都是人,尤其是每个时代的年轻人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